普惠金融可持续性路径选择:以阿里网商银行、腾讯微粒贷、小牛资本为例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2020-09-11

发表自话题:普惠金融旗下贷款

另外,阿里巴巴在融资方面显得相对吃力。此前阿里巴巴主要通过信托、资产证券化和银行理财产品等几个方式进行外部融资。例如2013年阿里巴巴首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在2013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募资50亿元。2015年,阿里巴巴作为第一大股东的网商银行开业,阿里的小贷业务也随之并入网商银行,在远程开户尚未放开的情况下,没有物理网点的网商银行仍然主要是向机构融资,其现有的资金中,50%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第二大来源是银行同业,而且这个比例还在不断上升。不同之处在于,之前做资产证券化,中间需要征信机构对资产进行评估,然后机构投资者再投,有了银行牌照后,银行直投,去掉了中介,资产证券化融资的成本所有降低。

微众银行:社交数据的海量与尴尬

去年5月,微众银行的首款普惠金融贷款产品“微粒贷”在手机上线,6月登陆端,根据公开数据,截至2016年5月15日一周年之际,微粒贷已累计发放贷款超400亿元,总授信用户超过3000万人。

“微粒贷”的资产端规模拓展之快与微众银行的最大股东腾讯科技密切相关。腾讯坐拥、数亿用户,依托腾讯的社交平台入口,“微粒贷”先天地获得了强悍的用户触达能力,并且成本极低。微粒贷现在遵循的是“邀请制”,根据已有数据做出信用评估后来判断谁会被邀请。

而征信方面,早在微众银行成立之初,腾讯科技就表示要运用社交网络的海量信息为用户建立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征信报告,系统可以在几秒钟之内判断个人信用情况,并给出贷款额度。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微粒贷”贷款笔数500多万笔,平均每笔借款金额8000元左右,其中近70%的客户学历为大专及大专以下,50%的客户集中在蓝领服务业和制造业。

不过,就大数据征信这一块而言,有研究指出,腾讯的强社交关系链,在活跃和粘性上超过电商,但有效数据明显不足。简单地说,社交主要提供的是关注什么,而不是实际会愿意为它付费。比如你可以在的社交网络上说“我喜欢橘子超过苹果”,但是如果你在淘宝上购买苹果的次数超过了橘子,那么社交网络上的言论就是不由衷的,买什么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真实偏好。但如果你花很多钱购买了生产橘子的股票而不是生产苹果的股票,这意味着你会觉得这个社会更喜欢橘子而不是苹果。这是一个更深刻的行为,因为它是金融行为,它比淘宝的购买行为更富有内涵。

事实上,腾讯的大数据征信在提升“微粒贷”的风控能力方面的作用有限。这也就是为什么用户在“微粒贷”点击“申请额度”后,系统会自动弹出“请先同意微众银行查询人民银行……相关协议”,勾选后才能进入输入密码界面,因为腾讯的大数据征信不足以对用户做出有效判断,需要人行的征信做补充。这也导致用户的在人行的征信记录被查询,有网友反映自己在人行的征信记录被多次查询,使得他的房屋贷款受到影响。

就资金端而言,微粒贷采取微众银行和中小银行“联合贷款”的模式,签约的传统金融机构目前超过25家。每天联合贷新发放的“微粒贷”贷款中,80%的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提供。

微众银行同网商银行一样不能吸收存款,放贷的资金只能依靠同业拆借,但有行业人士指出,同业合作是获得资金的一个重要办法,但相对来说成本偏高,并且同业拆借期限较短,客户贷款期限较长,容易出现错位。微众银行注册资本30亿,这样的资金规模能支持的贷款规模是非常有限的,微众银行也因此不得不另寻融资途径。今年6月1日,深圳市银监局公布的《关于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增资扩股方案的批复》显示,微众银行定向募集不超过12亿股的融资计划,已经获批。

小牛资本:用金融逻辑做小额分散的普惠生态闭环

与企业基因有关,后起之秀互联网金融企业小牛资本更多地是从金融本身的逻辑出发,将线上资金端与线下资产端结合结合起来,结合科技金融与大数据征信手段,来打造一个成本可覆盖、风险可控的普惠金融生态闭环。

在资产端,为了让资金有靠谱的资产对应,小牛资本实行的是“小额分散”战略。在目前我国征信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小牛资本旗下的小牛普惠有数万名的员工致力于通过线下筛选借款人,并对借款人在线下进行现实环境里的个人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帮助线上出借人控制和降低出借风险。

截至目前,小牛普惠在全国150多个城市建立了300多家分支机构,服务客户超过15万人,预计在今年年底,业务将覆盖全中国95%以上的区域。小牛资本的另外一个资产来源是旗下的经营消费金融业务的小牛分期,其中小牛普惠提供的借款人平均金额是3万-5万,小牛分期提供的借款人平均金额是2千-5千。

风控方面,一方面,小牛普惠的一线员工会与客户直接进行深入面对面的交流,全面的了解客户对于借款利率、周期、额度等方面的真实想法和切实要求,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相关调整,并且将服务贯穿到整个生产链条,这样既既解决了他们的资金问题,也从源头上做到了风险把控。

另外,没有互联网巨头的流量数据积累优势,小牛资本内部打造了hadoop系列大数据平台,将自身积累的百万级的用户数据与非传统金融数据、网上爬取的征信数据、网上爬取的行为信息相结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数据精细化运营。这就是小牛资本独特的“孤岛延伸型大数据风控”。自有业务是孤岛,但同时也有脉络跟其他的岛屿连接。

需要指出的是,小牛资本在数据的获取上秉持的是“厚数据”和“动态数据”的概念,它的数据攫取包含了三个维度,其中互联网数据包含了好友关系链、上网习惯、电商购物行为、上网偏好、空间发布内容、LBS常去地点等上网行为数据;社会属性数据包含了社交圈、社会地位或名誉、职业、住址所处位置、公司情况等;公共事业数据则主要指社保、水电燃气有线缴费/使用、租赁、税务、运营商数据等等。小牛资本近日还与国际征信巨头频繁接触,已经与FICO、环联、益博睿等建立深度合作伙伴关系,收集不同领域和行业的第三方大数据。

资金端,不同于阿里和腾讯,小牛资本旗下的普惠互联网金融平台,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首批会员,在社科院2015-2016网贷评级报告中排名第六。小牛在线的资金完全是从网络来,小额,快速,累计。截至目前,小牛在线累计成交额为305亿元人民币,坚持以资产端与资金端同时小额分散的普惠模式为特色,成为华南首家、全国第二家超过300亿的普惠互联网金融平台。同时,小牛在线成立至今,累计注册用户近330万。

相比而言,小牛资本“小额分散”的线下资产端挖掘显得相对笨拙,需要通过人力优化和智能金融系统来进行改革。但如果普惠线下端一点没有人力,都是靠所谓的金融科技也是非常危险的。小牛资本的优点在于能深入我国广大没有征信记录的人群,对那些二三线城市和农村的客户进行真实有效的接触。

另外,根据全球信用评估巨头FICO中国区总裁陈建的预测,在中国,没有征信记录的人数多达5亿。普惠金融在量上不应该完全靠人力,但是在质上,一定需要人力。小牛普惠的一线员工深入到征信盲区,在现实环境中对这一人群做信用评估,让他们在通过非常小额的信贷来改变生活的同时,逐渐积累信用。金融是经营信用的,好的金融能让信用变成财富,教会人们珍惜自己的信用。

标签组:[金融] [银行] [微粒贷] [普惠] [阿里] [阿里金融] [微众银行] [网商银行] [腾讯阿里] [阿里银行] [小牛资本] [小牛普惠

上一篇落实普惠金融保障,人人贷借款纾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下一篇平安集团“普惠金融事业群”整合事件之启示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