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对学生开放的贷款平台
9月金秋,是收获的日子,也是各大高校开学的日子。
这个时候,最忙的不仅有学生和学校,各种“赚学生钱”的产业也闻声而动,其中,就包括臭名昭著的非法“校园贷”。
“学生证在手,贷款天天有”、“秒办秒批,瞬间下款”,诸如此类的广告几乎能在学校周边的任意旮旯角落里看到,而校园贷这颗裹着蜜糖的毒药也无时无刻不在毒害着高校学生。
可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最近,湖北省宣布将要投入80-100亿左右的资金,用于为高校学生提供“官方”的消费贷款。
这闹得是哪一出?
1
据湖北日报报道,湖北银保监局近期表示,将始终紧跟金融需求的最新趋势,全面提升校园普惠金融的满足度。
在不断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的同时,加大校园正规银行信贷产品供给,降低贷款办理门槛,力争按照每个学生消费贷款5000元左右标准,向全省大学生投放80亿元至100亿元消费信贷,满足大学生正常消费信贷需求。
用湖北银保监局的原话来说,这属于进一步推动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银校合作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校园金融产品运行模式的一环。
按照“小额、方便、快捷、高效”原则,探索建立省内大学生信贷信息共享平台,不断完善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校园金融服务产品推广力度。
撇开这两段官话,最重要的其实还是最后一句:
以强有力的正规金融供给驱逐不良网贷毒瘤。
具体而言,就是用“有监管、低利率、高透明”的官方消费贷,将不正规、不合法的高利贷,甚至是肮脏无比的“裸贷”挤压出大学校园。
怎么说呢?
初衷是好的。
众所周知,非法校园贷对学生的戕害无异于毒品,前两年,大学生因为还不起校园贷而轻生的新闻屡见报端。
2016年3月,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生郑德幸,先后在多个校园金融平台贷款近60万元,无力偿还,在贷款方多种手段催债之后,不堪心灵伐戮的他,从青岛市一宾馆8楼跳下死亡;
2017年4月,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深陷校园贷,被发裸照催债,在泉州一宾馆烧炭自杀;
2017年9月,21岁的陕西大二学生朱毓迪贷款20多万,无力偿还时跳江自杀。而在失联前,他还给同学发去一段自残的小视频,上面的他左手割了3道很深的伤口。
以“官方”力量介入,打击利率奇高的非法校园贷,保护自我防范意识薄弱的大学生,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但是,我又要说但是了。
有的事情,往往只是看起来很美。
2
诚然,现在的商品经济社会,注定了即使在“象牙塔”里的学生,也无可避免地会受到物质主义的冲击。
在这一点上,三观尚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比起进入社会的新鲜人往往更为严重。
比如前些日子,经济日报发了篇文章,说厦门有个大一新生,跟母亲要每月4500元的生活费,被拒绝后感到十分委屈,甚至还向网络传媒投稿诉苦,表示一个月2000实在是捉襟见肘。
就事论事,一个月4500,如果说这是某个劳动者一个月的工资,我觉得很正常,但是,假如说是一个普通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那就实在过于奢侈了。
即便后来父母没有给孩子那么多钱,但意识里存在“一个月花4500是正常的”,甚至是对生活费用度毫无概念,这种情况才是最让人忧心的。
可这种情况你还没法杜绝,毕竟现在社会上弥漫的不就是这样的氛围么,你凭什么以为大学生就身处桃花源?
更何况,这个年纪的年轻人,都是从众且自尊心强烈的,而强烈的自尊心加上错误的消费观念,又会形成不正常的攀比心态。
高端护肤品、名牌服装、鞋帽、包包,都是一个宿舍,或者同一班级内的讨论话题,他有我能没有么?
父母给的钱花完了怎么办?
借。
可学生又能跟谁借呢?不外乎就是同学朋友,然而他们大部分人脉也都是穷学生,自顾都不暇,哪还有钱借给别人?
于是,那些恶劣的非法校园贷就乘虚而入了。
湖北省是教育大省,其省会武汉拥有的高校数量全国首屈一指,自然清楚学生是处于个什么样的状态。
而他们的策略其实也很明晰——需求决定供给。既然学生的需求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那就改变供给侧的性质,自己占领这块阵地。
策略大体上没问题,可是万物如硬币,都有它的两面性。
3
学生,基本上属于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群体(打工那点钱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群体,在所有金融机构那里,都是高风险群体,给这类人放贷款就是金融术语里的“次贷”,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它的另一个名字叫做“次贷危机”。
以金融机构“嫌贫爱富”的天性而言,它对学生躲都来不及躲,为什么还上赶着借钱呢?
说句老实话,他们看中的,只不过是学生父母的还款能力。
换言之,这个贷款风控其实控的是学生父母,一切都还是要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父母兜底。
拉动消费是好事,但涸泽而渔就吃相难看了。
就像我们在前几段说的那样,社会上弥漫的物质主义浪潮才是元凶,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是一味顺应不加疏导,反而会好心办坏事。
以我个人的浅见,原本官方将校园贷定义为非法,死命摁着照头踹就完事了,可是现在官方下场,自己倒搞起消费贷来了,你让那些原本有心没胆的学生怎么想?
原来可能是一个班里两三个胆儿肥的去办消费贷,现在估计一群人都会去走“官方”的贷款路子,这反而成了变相鼓励。
以现在深入人心的提前消费观念而言,你借他5000,他就敢花10000,最终根本没有起到原来想要达成的效果。
当然,我们所说的也只是把硬币的两面都展示给大家看,让各位弄清楚其中利弊,最终会发生什么,恐怕也只有等措施真正施行,才能分清优劣。
上一篇:十大证券投资公司
2021-03-03
2021-02-15
2021-02-14
400名大学生借校园贷玩消失,借贷公司业务已叫停,官网无法访问
2021-02-14
2021-02-07
央行出台新规定,以后贷款买房门槛越来越高了?官媒只说了9个字
2021-02-07
2021-01-23
2021-01-12
2021-01-11
20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