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立马下款的网贷
消费金融被强监管重塑,持牌经营是必然趋势。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经过十年发展,已成长为消费金融的一支主力军,尤其是第一梯队的生态能力继续放大。
撰文 | 冬弥出品 | 消费金融频道
在持牌消费金融领域,捷信、招联凭借股东、资金和合作场景优势,多年来一直居于行业前两名的位置。马上、兴业、中银、中邮虽同属持牌消金第一梯队,但资产规模与捷信、招联相比仍差距巨大。
随着消费金融市场风格切换,业务线上化、运营数字化趋势到来,持牌消金的格局也面临重塑。持牌消费金融第一梯队中的马上、兴业、中邮近年来展业能力逐渐增强,资产规模增加,向捷信、招联发起冲击。
最新数据显示,马上消费累计注册用户超过1.1亿,累计交易额超过5000亿;兴业消费金融累计发放消费贷款超过1200亿元,累计服务客户突破1000万户;中邮消费金融注册用户超过4500万,累计放款突破2000亿元。
从累计放款额上看,马上、兴业、中邮目前累计放款合计超过8200亿,同比大幅增加。由于招联、捷信当前的累计放款数据未披露,无法进行对比。但是以招联截至2019年6月末累计发放贷款6032亿的数据为参考,上述三家公司与头部两大巨头差距依然较大。在已获牌的30家消费金融公司中,早期以银行系为主导,当前渐渐向互联网系发展。蚂蚁、陆金所、度小满、携程、新浪、唯品会等融入持牌消费金融业务中,科技成为持牌消金的主要属性。
今年以来,平安、小米、光大消费金融已经开业,注册资本都在10亿以上,并且均是以存量身份进场,这将加剧持牌消费金融的竞争态势。在持牌消费金融第二个十年中,内外部因素将重新定义消费金融公司的竞争力。消费金融市场从互联网过渡到金融科技,科技成为驱动消费金融公司业绩增长的核心要素,无论是线上获客、场景搭建,还是智能风控、智能贷后管理,科技之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成为标配。首先在消费金融服务渠道上,打通线上线下场景是当务之急。持牌消费金融进行数字化转型,以往积累的线下商户和场景仍是转型的重要支撑,如何把线下的场景搬到线上,成为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头部机构中,捷信消费金融自发布“2023战略”之后,通过加速数字化转型,打造全渠道金融服务平台,今年以来推动线下合作商户开展捷信ALDI 2.0(直贷)新模式,实现门店自助办单。此外,捷信还把线下商户迁移至线上商城,增强线上场景能力。其次在风控方面,消费金融机构的定位是与商业银行差异化发展,立足的市场更为下沉,场景更加垂直,这对风控要求更高。在信用风险叠加之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必须依靠数字科技打造核心风控能力,摒弃“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粗放风控模式。据统计,从2012年到2017年之间,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从0.95%上升至1.74%;消费金融公司不良贷款款率从0.56%上升至6.62%,不良率上升近10倍。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承压和风控成本相比银行,明显高出许多。近两年,消费金融公司加强技术投入,提高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的金融模型开发和应用能力,反欺诈水平增强,不良率有所降低。
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但较2018年下降0.11个百分点。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把智能风控列为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课题,整个持牌消金行业风控能力提升。
中邮消费金融总经理王晓敏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依靠互联网头部公司导流的模式未来将变得难以为继。消费金融市场正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其中自主风控是第一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拥有自主的获客能力。捷信首席财务官王涛认为,对消费金融企业来说,核心的风控能力是其内功。积极探索,建立更好的消费金融行为信息体系是外功。捷信利用现代金融科技技术,着力打造自主核心风控能力。在马上消费金融董事长赵国庆看来,随着金融服务的便捷化、场景化、智能化、个性化需求持续增强,运用好大数据分析、金融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风控科技手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公开资料显示,马上消费金融拥有一支300多人的大数据风控团队,积累了亿万级数据源,建立了智能化的风险管理能力,构建了10万多个风险特征变量、毫秒级的实时数据获取和加工以及2000多种风控决策策略、决策流、数据模型人工智能算法。
最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要平衡利率下行和成本增加。中银消费金融副总经理章涛认为利率下行虽是大趋势,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不宜搞一刀切。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帮助消费金融公司扩大融资和资本筹集渠道,降低征信信息成本,从而帮助消费金融公司降低成本,引导其降低产品定价。风控成本也是影响消费金融公司产品定价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呼吁社保、公积金等数据源在对商业银行开放的同时也能对消金公司开放,帮助消费金融公司低成本识别客户,进而进一步降低利率。在巨头盘踞的消费金融市场,并不是每一家机构都能做到客群上移,以求降低风控成本,向下沉市场进军成为诸多消费金融机构的选择。然而,下沉市场并不是简单地硬着陆,而是更要评估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
招联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章杨清表示,“消金空间有限,不应过度增长。普惠金融有别于扶贫和慈善,并非越下沉越好,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双输’现象,即金融机构背负不良风险,而下沉客户因贷款超出承受能力范围使得诚信受损。这对于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格局已严重分化,只有第一梯队的玩家之间才具备更多突围可能。第一梯队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若想打破格局,借助数字科技手段武装业务全流程成为必要抓手。
标签组:[金融] [捷信贷款] [消费金融公司] [中邮消费金融] [马上消费金融]
2022-03-30
2021-02-13
被指“首付贷”的小米消费金融:小米集团控股,累计放贷超15亿
2021-02-11
京东供应链金融累计放款近5000亿 累计服务20万家中小微企业
2021-02-04
2021-01-30
微众银行2019年财报:微粒贷累计放款超3.7万亿,客户超2800万_贷款
2021-01-28
2020-12-26
2020-09-07
2020-08-16
20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