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凭手机号和身份证号能贷款吗
公民个人信息,包括了姓名、身份证件号码、通信通讯联系方式、住址、账号密码、财产状况、行踪轨迹等等。而小编的同事就是因为联系方式被泄露了才会被骚扰,这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幕。
如果你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你会收到源源不断的垃圾短信、骚扰推销电话、垃圾邮件。更有甚者,可能会发生冒名办卡透支欠款的事情,有的甚至会冒充公安局的名义,报出你的个人信息,要你转帐到所谓的安全账户,进行电话诈骗。
202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第六章则专门对于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作出了相关规定。
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一千零三十三条 除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权利人明确同意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实施下列行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保管好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告诉他人,随时小心是必要的。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个人信息都是通过哪些途径泄露出去的呢?
1、网络服务商:像社交类网络服务商和购物类网络服务商,这两种网络服务商一般要求用户注册后享受相应服务,而用户注册的资料一般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手机号码等,部分甚至还包括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码、职业和学历等等的详细资料。
2、日常生活中会遇到一些免费提供打字、复印的商家,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就可以进行免费打印。
1)关注小程序,免费打印
通过进入某个小程序,填写相关信息注册成功,同意授权后,将需要打印的资料上传,上传的格式可以是WORD、PDF,也可以是图片,上传成功后即可免费完成打印。此功能十分便捷,但是存在很大的隐私和安全问题,当将资料上传完成时,一些违规操作的商家就会将上传的资料保存在云端,将个人信息存档留底。
2)扫描二维码,免费复印
有的只要扫描二维码,填写相关信息就可以免费进行复印,往往这样的商家就会将客户所填写的个人信息留存下来,对外出售。
对于以上两类商家,大家一定要引起注意,避免个人信息及重要资料泄露!
3、借各种“问卷调查”之名,窃取群众个人信息,声称只要在“调查问卷表”上填写详细联系方式、收入情况、信用卡情况等内容,以及简单的“勾选式”调查,就能获得不等奖次的奖品。
4、也有一些组织或者个人也可能会违反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保密义务,将本单位在工作中获取的信息数据窃取后,为了牟利而出售。
个人信息泄漏的原因很多,而且大多时候是发生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小编整理了日常生活中能有效避免个人信息泄露的几点,供大家收藏:
1、网上购物尽量在正规、大型网站,不轻易接受或安装不明软件,不点击不明网址链接,尤其在填写银行账户和密码时要十分谨慎;
2、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在复印时一定要写明用途,如“仅供某某单位做某某用,他用无效”,防止被作他用,多余复印件要及时销毁;
3、妥善保管处理好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比如快递单、火车票、飞机票等;
4、切勿贪图小便宜,避免在网上或者生活中参加一些需要填写真实身份信息的扫码免费打印、抽奖、促销送礼品等活动;
5、不要随意连接公共场所免费WIFI,尤其在进行网上支付时,尽力避免使用WIFI网络,手机自身的数据流量能够确保支付的安全性;
6、有很多小调查、小接力的活动,会诱导用户填写个人信息,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切勿在各类平台、商城随意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等信息,这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骚扰电话;
7、不要随意扔弃或出售未经处理的包含个人信息的手机。
我们要增强个人信息的自我保护意识,日常生活中对于每个人每件事都要多留个心眼。
信义房屋推出便民服务,在您需要打印的时候可以找到附近的门店,告诉门店经纪人你要打印的资料即可,无需扫描二维码,全程服务免费。
信义房屋,给您不一样的服务体验。
下一篇:贷不了款?竟然是手机号惹的祸!
2021-03-06
征信报告被泄露,原来银行有“内鬼”!市民应聘贷款中介发现线索……
2021-03-03
拉卡拉旗下考拉征信被查,个人信息的泄露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2021-02-27
南方都市报:32万条个人信息、千份征信报告被泄露!深圳警方刑拘15人
2021-02-22
2021-02-17
个人信息的泄露在今天已经严重到了什么地步?对普通人的生活有多大的影响?
2021-01-30
2020-12-28
2020-12-13
银行“内鬼”向贷款中介提供服务 600余条个人征信报告被泄露
2020-11-25
202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