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连年轻富豪都不愿意买保险

首页 > 财经 > 保险 > 正文 2020-08-02

发表自话题:有钱人帮助困难的平台

富裕人群都不买是国人不爱买保险的缩影

国人不爱买保险,有数据为证

一般而言,业内有两个公认的指标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参与、购买保险的程度,一个叫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额),另一个叫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而中国大陆在这两个指标上都不好,别说跟发达国家和地区比了,甚至也大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下图:

先天不足:对保险不感冒离不开传统习惯的影响

不买保险不是国人风险意识差,而是习惯依赖“熟人”关系,应对风险靠互助

中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和认同中形成了稳定的关系网络。不论是个人还是家庭,应对风险主要靠关系网络中的互助。比如,养儿防老就是典型的家庭内部应对风险的互助行为。

就算在现代社会,对熟人关系的依赖依旧很严重。当一个家庭成员身患重疾,而无力支付医疗费用时,很多家庭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朋好友借钱。总之,对待风险,传统一些的中国人很少想到利用工具来防范于未然,大多认为身边的关系网络就是应对风险的保证。

保险的产生、发展、成熟皆在西方。而西方社会是以个人为本的“陌生人社会”,即便它有成熟的社会团体,却不存在信任度极高的关系网络。以美国为例,我们熟知美国家庭的教育倡导孩子要自立,不依赖于家庭。家庭尚且如此,更别说依赖其它关系网络了。因而,面对风险,西方人就要想法设法用一套规则、工具来规避。

保险是用来规避风险的工具

后天匮乏:保险业存在诸多乱象,普通民众无法信任

然而,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不少国人也非常清楚养儿防不了老,防范风险还是靠自己。按理说,国人的保险意识是在不断加强的。可为什么还是不爱买保险呢?

国人对于国内保险业并不信任

保险行业也怨声载道,把低投保率归结于国人的风险意识差。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2011年瑞士再保险发布的《亚太区和中国风险态度及保险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中国被调查者未来12个月打算购买保险,但是很多人迟迟没有采取行动。而调研的另一个指标“亚太新兴市场购买寿险前五大障碍”数据显示,“保险公司声誉”是影响国人购买保险的首要因素。调查结果其实都指向了国人对保险业的不信任感。

不信任原因一:一些产品设计有缺陷,理赔又困难

国内保险业不成熟,一些产品设计和定价有缺陷,比如存在赔率过低、应当包含在保险责任内的风险未被纳入等问题。举一个案例:50多岁的卢女士是一位私营企业主,20多年前她购买了一款20年期的养老型保险产品,每年缴纳2800多元保费,因为手头较为富裕,卢女士当时选择了一次性缴纳。去年产品到期后却让她哭笑不得,“现在每月给我不到600块钱的养老金直到身故,可这笔钱到了现在哪里还值钱啊,通货膨胀后,我当年买这个保险产品算是亏死了。”这款产品显然在设计上就有缺陷,赔率过低,没有考虑到通胀。此外,还存在保费率高的问题,据弘康人寿和德国罗兰贝格公司的调查,获得同样保额,中国居民的保费是美国、加拿大的几倍。

内地保险“理赔难”饱受诟病

“理赔难”也一直饱受诟病。一篇题为《保险业如何打捞“沉没”的信任?》的文章中提到,保险公司内部人士透露“保险公司一般会制造理赔的难度,尽量使鉴定不通过,不轻易让客户拿到理赔款。”中国青年报的一项网络调查也反映出国人对保险理赔服务的不满,近九成的参与者认为当前的理赔服务“非常差,又慢又抠。”

不信任原因二:代理人制度变了味,推销行为像传销、骚扰

国内保险营销机制源头是营销员代理人制度。这个制度是从国外引进的,美国和日本的保险营销也采用该制度。然而,代理人制度在中国却变了味。保险公司大量招募推销员,因为行业存在很强的流动性,保险公司会鼓励他们做“组织发展”。也就是说上级代理人层层发展下线,后者需要呈上“业绩”。想卖出一份保单给陌生人,难如登天,老业务员也不容易做到,更别提新人了,所以新人大多靠自保(就是自己买一份保单)或卖给亲友来实现转正,然后再谋求层层上升。然而,如专题《传销式保险: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所言,绝大多数的保险业务员,都干不了多久,差一点的在自保之后,再无进展,只能离开;强一点的,把“五同”――同学、同事、同宗、同好、同乡利用完之后,也无法再发展。与这些“初级代理人”的惨淡景象相反的是,那些善于拉起一支团队的“成熟代理人”却很走俏,成为保险公司争抢的香饽饽。可是不管是“成熟代理人”还是“初级代理人”,他们都缺少专业素质来真正为保险购买者提供服务,从而也一点点摧毁着普通民众对保险行业的信任。2012年,有媒体做过一个调查,40.52%的网民承认“保险传销论”。

除了传销式推销外,骚扰式的推销方式同样惹人烦。我们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经历,接到陌生来电,一开口原来是推销保险产品的。这种电话式推销,不仅让我们为私人信息的泄露而愤怒,如果对方不分时间拨打、反复拨打,还增加了大家对保险推销的厌恶感。

中美保险代理制度比较

比较美国的保险代理制度可以发现,中国的保险代理人制度是多么初级。一方面,美国严格的准入门槛、多层次的业务培训保证了代理人群体较高的素质;另一方面,健全的监管制度也保证了营销机制的规范运行,真正约束代理人扮演好沟通买卖双方的角色。

中国保险业会有如此乱象,恐怕和保险业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的落地、发展不足有关。最初十多年,保险业完全是垄断态势,这造就了很多霸道、落后的产品政策与设计。而后来,尽管没有出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可是也是垄断式竞争,于是各种粗放的毛病依然没有改进,反而在这种不充分的竞争下又滋生出如传销式保险等许多新问题来。

难怪有保险意识的国人纷纷赴港买保险,内地保险业该好好学学了

与内地保险业“惨淡经营”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年,国人对在香港买保险趋之若鹜。资料显示,内地居民在香港保险市场所占的份额节节攀升。如此热潮,自然是香港保险有着内地无可比拟的优势,根据资料整理如下:

香港保险的优势

香港保险理赔环节的简洁,是“严核保,宽理赔”经营理念的体现。正是因为在投保时,保险公司已经做到足够了解,才能充分信任投保人,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这反过来又提升了客户对公司的信任。这显然和上文提到的内地保险公司的种种做派大不一样。

标签组:[保险] [保险公司

上一篇这才是真正的“有钱人”_崔崑

下一篇文革高考白卷考生出狱成亿万富翁 创业过程披露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