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政策或于3月底退出:银行业迎大考?6.6万亿贷款延期影响几何

首页 > 财经 > 银行 > 正文 2021-02-01

发表自话题:2020凭信用卡贷款的app

投资研报

【白酒投资日报】洋河或迎新董事长 一路从政能力如何?

【新能源汽车投资日报】业绩预告和装机量变化揭示行业何种趋势?

【硬核研报】 2600 亿矿业巨头业绩大爆发,未来 10 年立志成为全球矿业集团前 3~5 名,分析师称股价还能涨 50%>>

【硬核研报】隔空充电,无触即充?" 真 " 无线充电时代已经到来,一文帮你从五大维度梳理隔空充电技术最全的受益标的(名单)

原标题:注意!这一政策或于 3 月底退出,银行业迎大考?6.6 万亿贷款延期,影响几何?

在一片唱衰之声中,中国银行(维权)业平稳渡过了 2020 年,并在抵御新冠疫情冲击的同时,为新一年的资产质量管理预留出了相对充分的空间。

日前,银保监会披露,2020 年全年,银行业处置了 3.02 万亿元不良资产。在这一创纪录的处置规模完成后,银行业不良率较去年年初 " 不升反降 "。

业内普遍认为,在前期扶持实体经济、加大不良核销力度等措施并举之后,今年银行业总体不良预期将继续向好。

但疫情仍是重大不确定性因素,有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疫情零星复燃,各地防控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一,不同地区的区域性银行情况也将出现分化。

另一备受关注的影响因素是预计在今年 3 月退出的中小企业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券商中国记者从多位银行人士处了解到,不少银行已经对小微企业客户风险情况进行摸排,政策退出对资产质量影响或许有限,反而能使银行获得更多自由裁量空间。银保监会 2021 年工作会议披露,去年全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 6.6 万亿元。

与此同时,在房贷严管压力下,有城商行人士对小型房企这类客户的资产质量产生担忧。亦有分析人士认为,未来银行仍需重点关注信用卡业务和地方融资平台的潜在违约风险。

不良资产处置创纪录

" 银行通过清收、核销、转让等多种形式,处置了这么多不良资产,力度前所未有,金额也是历年最高。"1 月 22 日,银保监会首席风险官肖远企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银保监会初步统计,2020 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 3.02 万亿元,创下历史纪录;新提取拨备 1.9 万亿元,同比多提取 1139 亿元。

" 能实现这么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处置,还是源于银行主动加大核销力度,来抵御疫情造成的资产质量劣化风险,也为新一年不良资产的生成留出空间。"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在不良资产处置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市场上银行不良资产的购买方不足以匹配供给量,银行业主要还是通过自行核销的方式进行处置。

" 如此一来,不良核销消耗了计提的拨备,银行补足拨备又消耗了利润,但这一操作不同银行是不同步的,反映在净利润上也不同步。" 他补充道。

中金公司张帅帅团队也指出,不应低估银行去年全年创纪录处置不良和业绩底部快速确认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据银保监会披露,2020 年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 2 万亿元,同比下降 1.8%。这是中国银行业近十年来首次录得负增长。

" 银行将大量财务资源用于确认和处置存量问题资产,显著缩短了信用成本支出周期,消除了投资者对中资银行资产质量的担忧,加上商业银行业绩底部的快速确认,有望推动银行估值快速修复。" 该团队表示。

潜在不良风险可控

在完成创纪录的不良资产处置之后,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疫情前 " 不升反降 "。

银保监会披露,截至去年年末,不良贷款余额 3.5 万亿元,较年初增加 2816 亿元;不良贷款率 1.92%,较年初下降 0.06 个百分点;逾期 90 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 76%,较年初下降 5.1 个百分点。

" 实体经济好,银行资产质量就好,相应地风险也就少。" 业内普遍认为,基于这一判断,在前期扶持实体经济、加大不良核销力度等措施并举之后,银行业在今年虽然仍面临一定不良压力,但总体预期向好。

肖远企也在前述发布会上表示," 未来银行不良贷款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潜在的不良贷款还是有可能增加。" 这是在监管部门出于审慎角度形成的预判。他指出," 银行经营必须是审慎的,要把未来的困难想得多一点 ",监管部门已做好压力测试,并形成相应的预案。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3 月末是中小微企业延期还本付息这一特殊贷款政策的退出时点,而这一政策的退出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也备受市场关注。

具体而言,去年 6 月,监管部门为应对疫情冲击,要求银行对 2020 年底前到期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本金和利息 " 应延尽延 ",最长延至 2021 年 3 月 31 日。银保监会 2021 年工作会议披露,去年全年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 6.6 万亿元。

券商中国记者从多家银行了解到,银行已于去年对小微企业客户偿债能力及经营风险完成摸排,政策退出可能造成的影响有限。

" 在经济环境好的时候,银行其实对摸排客户的经营状况还没有这么主动,现在银行反而更想、也更需要去了解自己客户。" 刘晓春表示," 国内生产链逐步恢复正常运转,这些企业是因为疫情暂时困难,还是本身就存在经营问题也随之浮现,银行对这些情况已有把握。"

他进一步指出," 政策退出也不意味着突然‘断贷’,银行仍然会为资质较好的企业提供延期、‘续贷’等服务,而一些劣质企业也不应该白白占用信贷资源。"

" 延期还款政策属于银行贷后环节,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控制要求进行政策落实,相对可控。" 一位城商行人士向记者表示,监管要求银行落实于贷前的政策给银行带来更大压力,例如,增加银行普惠贷款指标、年利率在 5% 以下的小微企业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等。

这类贷款可能给银行埋下一定的资产质量隐患,但由于规模相对较小,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有限。根据央行数据,去年全年,银行业累计发放普惠小用贷款 3.9 万亿元,同比增加 1.6 万亿元。

不良压力分化

" 整体来看,国内银行业的行业体量足以消化其不良贷款风险。" 刘晓春表示,但不同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异,需针对个体进行具体分析。

从不同银行类型来看,一位国有行人士认为,今年银行不良压力存在分化,部分资产质量和风险管控能力较弱城农商行可能出现 " 掉队 "。

近期疫情在各地方零星 " 复燃 " 的现实情况也对城农商行影响较大。刘晓春指出,不同地方对疫情防控采取的政策严厉程度不同,部分地方政策可能过分干扰当地企业运作,从而对区域性银行造成不良影响。

从不同贷款投向来看,刘晓春认为,今年银行仍需重点关注信用卡业务的不良生成情况和地方融资平台风险。

他指出,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疫情造成的客观环境,个人客户可能出现阶段性失业或者收入减低,尤其是对归还信用卡的大额分期影响很大,这类业务的不良生成可能存在一定滞后;另一方面是 P2P 网贷机构、互联网金融等行业进行清理、整顿,这些渠道才产生的共债风险最后可能就是由信用卡接盘,这一问题银行也应警惕。

永煤等地方国企信用债违约事件也应给银行敲响警钟,打破 " 刚兑信仰 " 将成为趋势,刘晓春指出," 疫情期间,一些企事业单位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获得的贷款也需要银行关注。"

" 地方融资平台一直是一个风险隐患。" 前述国有大行人士也向记者表示,但他仍认为,这类平台通常有地方政府背书,暴雷风险不大," 银行一般会选择诸如借新还旧、打包转让等重组方式化解这类资产风险 "。

在他看来,2021 年银行信用卡、消费金融等零售板块资产将存在较大的不良压力," 主要是由于零售业务快速发展,这类资产增加,随之可能产生的不良资产也自然增多 "。

此外,不同银行由于资产结构不同,存在个别差异。例如,某城商行人士对投向小型房地产领域的资产质量更为担忧。他指出,房地产行业强监管压力下,非核心城市房地产行业下行,一些小型房地产企业的偿债能力可能受到较大影响。据了解,该行以对公业务为主,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较大。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 APP

责任编辑:张熠

标签组:[银行] [银行风险] [政策影响] [不良资产] [资产质量] [刘晓春

上一篇招行信用卡17年蝉联胡润百富“最受千万富豪青睐的国内信用卡”

下一篇注意!这一政策或于3月底退出,银行业迎大考?6.6万亿贷款延期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