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解读新征信系统:9.9亿人取得“经济身份证”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2021-02-25

发表自话题:只有身份证照片能弄花我的征信吗

“水电煤气欠费纳入到征信信息,有些小题大做,有时太忙忘记去缴了,如果这样就影响个人诚信,不合理,应区分失信行为是无意还是恶意的。”


“现在的水电煤气缴费也诚信、电信消费也诚信,其实这样的诚信不过是为了维护某个领域的利益,而对整个社会的诚信没有丝毫改善。”


02 金融征信的魅影


在金融行业,征信一直是一个短板。


从金融行业视角来看,目前征信行业存在短板包括:1)数据来源方面,以财务数据为核心的小数据定向征信,来源于授信机构、供应链或交易对手;2)产品服务上,产品种类少,即时性较差、获取不够便利;3)技术方法上,单维度收集整理、人工为主,分析以财务数据风控为核心;4)应用场景方面,企业应用场景少,个人应用非常少。


此次更新,央行新版征信报告的信贷信息中增加了共同借款、个人为法人担保、法人为个人担保等信息。


所谓“共同借款”,是指一笔贷款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借款人共同承担连带偿还责任的借款。根据国际征信实践,共同借款信息会同时展示在每个借款人的信用报告中,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信用风险时会把共同借款信息考虑在内。


生活中的“共同借款”现象比比皆是,如夫妻要买房时,一般都会以夫妻双方的名义共同向银行借款买房。此时,负有连带义务的每个债务人,都负有清偿全部债务的义务。


不过,央行此版征信报告对“共同借款”的认定,是基于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合同中所明确的借款人信息。


中国征信市场图谱;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另一个征信方面的短板是共债(多头借贷)风险。


在消费金融、现金贷、P2P网贷等行业,共债风险一直居高不下。如果一个用户可以从借呗、微粒贷拿到一定额度的授信,那么就可以从数十家网贷、消费信贷、现金贷等平台中拿到同样的授信或借款。融慧金科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0月,仅全国的线上现金贷共债(同时在三家以上现金贷平台借款)人数,已达247万,而90后正是多头借贷的主力军。


数据孤岛的漏洞就在于,信贷平台之间、P2P平台之间的用户“共债信息”并不共享,平台间彼此不会、也不存在利益动力来协同控制用户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


不过,这些痛点在新成立的百行征信体系下有望缓解。目前,百行征信已与500余家网络借贷、消费金融、融资租赁、网上银行和村镇银行等机构签署了信用信息共享合作协议。因信息孤岛造成的“多头借贷”局面将逐渐击破。


03 数据保护的滥觞?


目前,国内政策层面对数据隐私的保护力度还不够。但企业却假借征信之名对个人数据肆意乱为。


2018年,欧盟颁布了一道了不起的法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GDPR)》。这则法令最重要的原则在于:最大限度的保护个人隐私,严格限定企业、政府对个人信息数据的使用条件。而这更是一个涉及27个欧盟国家的法规。


在我国,目前涉及个人数据保护的法律、行政法规有70多部,地方性立法200部。但这些法律法规的短板在于,不同规范分散于不同法律文件、不同领域,缺乏统一性,不同法律条文之间多有矛盾、冲突,层级混论,执行实践的协同性差。


新版征信系统如何保障信息主体的合法权益?央行在此次答记者问中,对一些原则有所表态:一是切实维护信息主体同意权;二是切实维护信息主体知情权;三是切实维护信息主体的异议权和更正权;四是切实维护信息主体重建信用记录权;五是切实保障信息主体信息安全;六是持续加大征信宣传教育力度。


美国征信产业链;图片来源:易观智库


这一回答,在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条例》中的一些原则中也可以找到蛛丝马迹。


总而言之,目前中国缺乏一部统一的《个人数据保护法》,在当前数据乱象丛生、所谓Bingtech(大型互联网科技企业)侵犯个人隐时有发生的情况下,难以肃清市场。


更多的个人数据侵犯、个人隐私泄露行为,都被互联网企业、金融机构假借“风控或征信”之名。


数据滥用是金融科技或互联网金融绕不开的议题。


与欧盟出台《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相比,当前国内并没有关于个人数据信息采集、使用的明确监管细则。这又形成了一个所谓数据的“窗口红利期”。金融科技乃至整个互联网行业滥用个人数据的情况触目惊心。


去年3月26日,百度董事长李彦宏的曾发表一番备受争议的言论: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取便捷、效率、安全。


在非持牌现金贷未被禁止、且P2P网贷野蛮生长的时期,未经授权的数据买卖在黑市中十分盛行,诸多所谓大数据风控公司以数据买卖为生意。这背后,是大数据营销背后的诸多乱象,如大数据杀熟、过度营销、数据倒卖。


更严重者的对用户数据的垄断性滥用,淘宝、美团、滴滴、都已在各自的领域深耕,并成为主流产品,监管曾在过去一年内对多家公司涉嫌滥用用户数据进行罚款。


大数据在互联网上对个人信息的过度采集,正在带来另一项更严重的问题:深度滥用。个人信息从黑市买卖,到被用于信贷审核、精准营销、电信诈骗,个人都难以自主,这就是深度滥用的表现。


金融科技化之后,互联网数据行为的监管越来越难,监管成本越来越高,目前,我们亟需一部《个人数据保护法》。                              

标签组:[金融] [征信报告] [现金贷] [征信体系

上一篇我信用卡逾期老婆能贷款吗,列入征信黑名单的情况

下一篇临时身份证可全省通办 不良信用记录人员不予受理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