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观察:备案?退出?转型?每一条路都难走

首页 > 财经 > 金融 > 正文 2021-03-05

发表自话题:5000免审核网贷

不久之前,互金整治领导小组和网贷整治领导小组联合召开了网络借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座谈会,全面分析总结了上半年的整治进展,并明确了下一阶段的工作目标,即要以转型发展良性退出为主要工作方向,严禁新增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导绝大多数机构通过主动清盘、停业退出或转型发展等方式实现风险出清。

也就是说,眼下摆在所有P2P网贷机构面前的只有三条路:备案、退出或转型。看起来选择颇多,这条路走不通还有下条路,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备案:能走下来的凤毛麟角

备案,是每一家P2P平台自监管落地以来便苦苦追寻的心之所向,为此不惜花费漫长的时间和巨额的成本,调整自身业务积极向合规靠拢,比如关闭线下门店,下线大额标的,上线银行存管,获得三级等保和ICP经营许可等。

但是,备案要求远不止这些,伴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监管对风险的严苛控制,P2P机构达成合规需要满足的条件越来越多。在今年4月份网络上流出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有条件备案试点工作方案》中,就新增了“提高实缴资本金至5000万(省级平台)/5亿元(全国性平台)”、“设置一般风险准备金和出借人风险补偿金”、“设置平台股东及高管门槛”、“出借限额”等要求。以实缴资本为例,5000万或5亿元的资金“应为股东自有资金,股东不得以委托资金、债务资金等非自有资金入股”,光实缴资金门槛及资金来源为自有这一项,就能过滤掉大量平台,据统计目前仅有200多家满足5000万元以上。而且,P2P网贷机构存在亏损或者盈利情况不乐观的,股权关系复杂的,可能也无缘备案。

另外,本文开头提及的座谈会还提出,2019年四季度,在合规检查、接入系统、数据核验等工作基本完成的基础上,将逐一对在线运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多措并举化解风险。专项整治工作按照“成熟一家、纳入一家”的原则,将整改基本合格机构纳入监管试点。从原来《备案试点工作方案》中的“备案试点”到“监管试点”,有业内人士指出应该注意字眼的变化,“用监管试点取代备案试点,最重要的不同就在于备案相当于发给平台一张准金融牌照;而监管试点则可能将平台装入监管沙河后,再观察、运营一段时间。监管试点可能将在此前网传备案试点基础上更为严格。”

所以,备案之路难,难于上青天,或许只有不到100家平台能坚持到最后。

退出:全身而退实属不易

也许有人会说,“P2P平台获得备案难度很大还能理解,但退出总不会很难吧?”

不是这样的,P2P网贷平台并非想退就能退,必要条件是得完成一定程度的兑付。比如北京地区,尽管截至目前当地并未出台任何良性退出的指引或规章,但在监管层有一条铁律:平台如果想要清退,需向地方监管部门申报清退方案,审核通过才可执行,且清退必须完成100%兑付。再比如深圳地区,要求80%的兑付即可清退。

众所周知,完成兑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大部分平台的底层融资项目时间较长,即便平台不再新增任何项目,原有项目的退出多数也需要1-3年;其次规模越大的平台,需要清退的项目越多,清退的难度越大,再加上难以避免的逃废债,由其造成的损失谁来承担、谁来催债、催债成本谁来负责等等,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处理。这也是为什么全额完成兑付再退出的平台被称为“良心”平台了,事实上现在已经良心清退的平台大多都是几年前就已经暂停业务,并不断进行催收回款的平台。

转型:前路曲折或受限制

今年1月份下发的《关于做好网贷机构分类处置和风险防范工作的意见》曾明确指出了网贷转型的三大出路:网络小贷公司、助贷机构或为持牌资产管理机构导流。从现实情况看,转型,对多数P2P平台而言也不是一条平坦宽阔光明的前路。

比如,转型为网络小贷公司,对于股东的资质要求、资本要求都较高,同时网络小贷也要受杠杆的限制,杠杆率一般只有2倍,最重要的是,当前网络小贷牌照的发放已经处于停滞状态。转型为助贷机构或为持牌机构导流,需要平台有海量的用户作为基础,且一般情况下网贷平台的风控逻辑、资产质量很难获取传统金融机构的深度信任,即便是想转,本身也要具备相当强大的实力,但既然已经有了强大的实力,又为何要花费大力气转型,何不在原有的阵地再加把劲冲一冲备案呢?

总而言之,备案、退出、转型,哪一条路都不好走,最终各家平台走了哪条路,不妨让时间来告诉我们答案。

标签组:[金融] [网贷] [p2p

上一篇网贷通过高息覆盖坏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下一篇网贷平台引发的千亿不良资产 最后会如何处置?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