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头条:女婴确诊新冠父母阴性,南海首次发现鲸落,人造太阳1亿℃运行近10秒

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2021-03-07

发表自话题:来分期被国家整顿2020年

首个经同行评议的新冠疫苗动物研究结果发表

当地时间4月2日,匹兹堡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宣布了一种针对SARS-CoV-2病毒的潜在疫苗。在小鼠身上试验的时候,疫苗会通过一个手指盖大小的贴片接种,产生足以中和SARS-CoV-2病毒的抗体数量。研究论文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子刊《电子生物医学》(EBioMedicine)上。这篇论文是第一篇经过其他机构同行评审的COVID-19候选疫苗研究论文。其使用技术上更为成熟的病毒蛋白片段诱导免疫反应的方法,并开发了微针阵列的接种方式。这个系统还具有高度可量产性,预计将在未来几个月开始第一阶段的人体临床试验。

首个安眠药辅助治疗新冠研究: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增强免疫力

2020 年 3 月 30 日,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联合夏威夷大学约翰 A. 伯恩斯医学院在预印本杂志medRxiv上发表文章。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的标准治疗并没有显示出对患者预后的显著改善,相比之下,安眠药物的使用与病情改善显著相关(提高睡眠质量、减轻压力、增强免疫力),且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论文指出,这是第一次表明催眠药可能是一种对COVID-19有效的辅助性治疗。

中药治新冠?首个研究结果出炉:重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

4月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叶永安教授在医学预印本平台MedRxiv在线发表了一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采用中药治疗组和非中药治疗组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结果显示,使用中药的患者比未使用中药的重症患者,转向轻、中度症状的比例都略高,而且无一死亡。该文章尚未经过同行审核,尚不能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研究人员开发出试验性药物 可“切断”新冠病毒入侵细胞通道

由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约瑟夫·潘宁格博士(Dr. Josef Penninger)领导的一个国际小组,近日发现了一种试验药物,该药物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入侵感染宿主的细胞通道。这项发现于最新发表在《细胞》子刊Cell Press上。他们发现,hrsACE-2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抑制新冠感染,同时可抑制人类毛细血管类器官、肾脏类器官的新冠病毒感染。在当前研究中分析的细胞培养物中,hrsACE2将冠状病毒载量抑制了1,000-5,000倍。

全球首例!日本女婴确诊新冠父母却是阴性 心脏一度停止跳动

据日本山梨县政府称,一名不到1岁的女婴在心脏停止跳动后被紧急送往医院,发现感染了新冠病毒。报道称,医生设法使她苏醒过来,但情况仍然严重一度心脏停跳,目前正在山梨县大学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但奇怪的是,该名女婴父母接受PCR检查,结果却是阴性。这种现象截止到目前为止,为全球首例。

德国研究发现:患者出现症状一周内“排毒”较多

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日公开一项评估报告,在对德国9例新冠肺炎(COVID-19)成年患者进行详细病毒学分析后发现,新冠病毒在患者上呼吸道的复制较为活跃,病毒可能在症状出现后的第一周内“排毒”水平较高。该研究还支持病毒或不会通过粪便传播。

研究发现:心肌损伤预示新冠肺炎死亡风险增加

3月25日,国际著名心脏病期刊《心脏病学纪要》在线发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教授黄从新团队研究的最新成果《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心肌损伤与死亡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9.7%。心肌损伤的出现预示着院内死亡增加3到4倍。他们指出,此项研究结果为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了重要证据,提示在新冠肺炎救治过程中应积极评估心脏状态,关注心肌损伤患者,对合并症的出现采取早期干预措施。

研究:过往冠状病毒显示出季节性和免疫性 推断新冠病毒也类似

利用历史数据,伦敦大学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在英格兰,三种常见冠状病毒的感染水平似乎遵循一种季节性模式,高峰出现在冬季,与流感大致同时发生。研究人员发现,只有少量的冠状病毒在夏季传播。这项研究于4月1日发表在《Wellcome Open Research》杂志上,是经同行评审之前的预印本,使用了2006年至2011年流感观察社区队列研究的数据。

CDC主任:多达25%新冠感染者无症状 有症状前48小时即可传播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博士本周对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表示,感染这种新型冠状病毒的人中,有多达25%的人是没有症状的。更重要的是,即使人们真的生病了,他们也可能在出现症状前48小时就把病毒排出体外,从而发生传播。

澳国家科学机构宣布开始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临床前试验

澳大利亚国家科学机构——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2日发布声明说,已开始新冠病毒候选疫苗临床前试验的第一阶段测试,预计将持续3个月。该疫苗为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伊诺维奥制药公司开发,未来还可能有更多候选疫苗参与测试。CSIRO不仅正在测试新冠病毒候选疫苗的功效,同时也在评估更好的疫苗接种方法。

以色列称抗新冠病毒疫苗研制取得进展 将进行动物实验

近日,以色列总理办公室发表声明说,以色列生物研究所在研制抗新冠病毒疫苗方面取得进展,将很快进行动物实验。声明说,生物研究所所长什穆埃尔·沙皮拉当天向总理内塔尼亚胡汇报,研究所在研制针对新冠病毒的原型疫苗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正准备对该疫苗进行动物实验。据悉,今年2月初,内塔尼亚胡指示以色列生物研究所开展抗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制,并建立一个疫苗生产厂。

世卫组织将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新冠抗体检测

据Science报道,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在未来几天内启动一项涉及全球超过六个国家的名为“Solidarity II”的协调研究,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新冠感染的抗体检测,以了解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真实数量(包括轻度病例)。世卫组织正在与许多疫情爆发严重的国家的研究人员开展合作,并制订了几种包括抗体研究在内的“早期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方案。

科技部:尚未发现复阳患者导致疾病传播案例

4月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科技创新支撑复工复产举行发布会。科技部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司长包献华指出,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复阳患者导致疾病传播的确切案例,在当前严厉防控举措下,大部分专家认为无症状感染者导致大流行的可能性不大。目前有关方面和专家正在加紧研究这两类人群的分布,包括感染性强弱等,对此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度恐慌。

我国首批108名接种新冠疫苗志愿者结束集中观察

3月31日,首批接种新冠疫苗的部分临床试验志愿者顺利离开疗养机构,返回到了各自的家中。截至4月2日,在武汉进行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的108位受试者均已完成接种,其中18位志愿者结束隔离,目前身体状况均良好。108位志愿者中,“60后”到“00后”都有;职业也遍及老师、大学生、退伍军人、创业者、企业职工等。

李兰娟:人工肝技术能阻断炎症风暴

“细胞因子风暴是新冠肺炎重症化的关键因素。”4月2日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国际分享会上,李兰娟分享了人工肝技术在治疗新冠肺炎患者时的使用情况。李兰娟介绍,与此同时,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也是针对细胞因子风暴的有效治疗手段,能够清除炎症介质、阻断细胞因子风暴,阻遏重症患者向危重症进展,显著提高重症、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吉利德全球副总裁罗永庆:将确保瑞德西韦可支付性

吉利德全球副总裁及中国区总经理罗永庆表示,一旦瑞德西韦获批,吉利德将确保药物的可支付性和可及性。其介绍,目前全球有超过1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有关瑞德西韦用于治疗新冠肺炎的6项国际研究,其中包括在中国开展的两项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试验,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发起的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正在法国进行的临床研究;吉利德自己也发起了两项研究,目前已经有全球超过70家机构医院参与其中。

《科学·进展》:南方古猿“露西”的大脑接近猿类

南方古猿阿法种是生存于390-290万年前的古人类,著名的“露西”(Lucy)就属于该物种。科学家推测它们很可能是人与猿类的中间物种。为研究其大脑发育情况,发表于《科学·进展》的新研究使用断层扫描技术分析了于埃塞俄比亚出土的该物种幼儿头骨,并与7个成年头骨进行对比。他们发现,化石多个关键结构特征均与猿类相近,例如在接近枕叶初级视觉皮层前部发现了月状沟。与此同时,与人类相似的是,它们的大脑发育期较长。

《BJC》:研究揭示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袭性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的研究报告中,东英吉利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为何某些前列腺癌更具侵袭性,更易扩散到机体其它部位并最终引发患者死亡。该研究者表示,通过利用一种名为潜在流程分解的复杂数学算法以及分析全球前列腺癌数据库,发现一种名为DESNT的恶性前列腺癌形式,此类癌症患者的临床预后最差。

《BMJ Open》:压力、生活方式改变或有望帮助预测人群的预期寿命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MJ Open上的研究报告中,芬兰健康福利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沉重的压力和生活方式或有望帮助我们预测寿命;人们的预期寿命不仅受到了传统生活方式相关风险因素的影响,还与人群生活质量相关的因素有关,导致30岁男性预期寿命缩短的最大原因就是吸烟和糖尿病,吸烟会缩短6.6年,而糖尿病会缩短6.5年,而且承受巨大压力也会让人群寿命缩短2.8岁。

《NEJM》:CAR-T细胞疗法为治愈癌症带来曙光 但临床试验发现严重副作用

CAR-T细胞疗法之前的临床试验显示,它在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癌方面取得了成功,这项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实体肿瘤。然而,这种疗法并非没有问题——它不仅昂贵得令人望而却步,而且有些副作用是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 最新的临床试验延续了这些趋势的好坏。研究小组治疗了68例晚期套细胞淋巴瘤患者,这些患者复发或经证实对其它治疗无效。这项临床试验的结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BMJ》:减肥餐能帮助减肥和降血压,但效果只有1年

《英国医学杂志》4月1日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有相当充分的证据表明,与普通饮食相比,大多数规定饮食在6个月(而不是12个月)的时间里都能实现类似的适度减肥,并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但在为期12个月的随访中,患者的减重效果减弱,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改善基本消失。

《科学》:人工智能解码小鼠面部表情 为揭开人类情感状态秘密奠定基础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机器学习算法来破译实验室老鼠看似不可思议的面部表情。这项工作可能会对精确定位人类大脑中编码特定表情的神经元产生影响。位于帕萨迪纳市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神经学家大卫·安德森说,他们的研究是了解情绪的一些神秘方面以及它们在大脑中如何表现的“重要的第一步”。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一种治疗肾结石药物可把胰腺癌细胞“饿死” 还不伤害其它细胞

哥伦比亚大学一个研究小组发现,目前正在开发的一种用于治疗一种罕见肾结石的化合物,可以让胰腺癌细胞失去一种赖以生存的关键氨基酸。这种技术已被证明可以阻止小鼠肿瘤生长。研究小组使用的是与人类肿瘤非常相似的小鼠胰腺癌模型。他们通过基因工程使小鼠缺失了控制半胱氨酸输入的基因,发现缺失的这部分基因导致肿瘤停止生长,生存时间中位数增加了一倍。这项研究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新研究:每周工作超53小时 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几率会翻倍

一项新研究表明,工作狂更容易患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状腺机能减退症在每周工作超过53小时的人群中发生的几率是那些每周工作36-42小时的人群的两倍——后者相当于一份朝九晚五的全职工作。甲状腺功能不足与多种健康问题有关,包括心脏病和糖尿病。研究人员使用了2160名成年全职工人的数据,他们参加了2013-2015年的韩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内分泌学会杂志》(Journal of the Endocrine Society)上。

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

近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科学岛”上的我国大科学装置“东方超环”取得重大突破,等离子体中心电力温度首次实现1亿摄氏度运行近10秒。“东方超环”是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被称为“人造太阳”。该装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是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也是中国第四代核聚变实验装置。

中国LAMOST发布最新巡天数据集 光谱总数达1448万条

经过9个月的数据处理及质量分析,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包含先导巡天及正式巡天前7年的光谱总数达1448万条的LAMOST-DR7数据集,已于3月底正式对国内天文学家和国际合作者发布。最新发布的LAMOST-DR7数据集中包括常规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中分辨率光谱数据两部分,DR7共包含4926个低分辨率观测天区和680个中分辨率观测天区;DR7发布光谱总数达到1448万条。

中国LAMOST去年收获“发现恒星级黑洞”等11项代表成果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近日最新公布的2019年度科研“成绩单”显示,该年度LAMOST共收获“发现恒星级黑洞”“开创识别‘星系际移民’新方法”“发现16032颗OB星”“发现44颗富锂巨星候选体”“认证42552颗类星体”“在银河系晕中发现40余个子结构”“验证类太阳恒星周围存在‘超级地球’”等11项代表性成果。

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它曾被誉为世界上最浪漫的死亡

4月3日,据央视报道称,中科院“探索一号”船抵达三亚,这次科考重要成果之一就是在中国南海首次发现3米长的鲸落。作为全球现存最大的动物,鲸鱼活着的时候是海洋生态的重要组成,死后变成鲸落给海洋返回馈赠。它跟热液、冷泉一同被称为深海生命的三大绿洲。目前全球发现的现代自然鲸落总数不足50个,所以南海的这次发现意义不凡,具有长期观测价值。

科学家使用生物3D打印的脑部肿瘤模型研究癌症治疗方法

近日,美国和德国的一组研究人员提出一种使用3D生物打印模型和成像平台研究胶质母细胞瘤(GBM)的新方法,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以脑瘤形式出现的侵袭性癌症。这些3D打印的大脑结构可以潜在地帮助医学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肿瘤的生长方式,并加快发现新药与之对抗的潜力。它们由人类脑细胞和生物材料的集合制成,并具有灌注的血管通道,可以长期培养和递送药物,而3D成像技术可以对组织结构进行无创评估。

澳门大学开发新探针 实现肝纤维化分期诊断

澳门大学中华医药研究院副教授王春明团队开发了一项新技术。在小鼠模型中初步证实,该技术能实现高灵敏度检测组织纤维化,有潜力应用于肝脏纤维化检测,从而使病人及早接受治疗。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自然—通讯》。该团队在新的染料分子基础上,开发设计新型近红外荧光探针,以肝纤维化过程中过量产生的醛赖氨酸分子为标志物,成功实现了肝纤维化的分期诊断。

扬州大学研发城市水网漏损监测系统

日前,由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教授朱俊武带领学生团队研发的最新“城市水网漏损监测系统”已在市场投入试用。该系统通过分区专用的水计量装置来对城市独立区域内的流量进行监控,及时监测出漏损情况后通过漏损监管平台进行警报提醒,从而有效降低城市供水过程中的漏损率。预计可将城市水网漏损率降低至8%-12%的水平。如果全国范围内推广,预计可减少漏损水量70亿吨,减少经济损失140亿元以上。

国务院公布:撤销193个学位点,新增231个学位点

4月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关于下达2019年动态调整撤销和增列的学位授权点名单的通知》,各大高校或单位共撤销193个学位点,新增231个学位点。新增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共有13个单位新增。公共管理学科增列单位较多,共有9个。药学学科有8个单位新增,物理学、应用统计各有7个单位新增,翻译、外国语言文学各有6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与化工、法学、土木水利、资源与环境学科各有5个单位新增。其余学科新增单位数量均在5个以下。撤销学位点最多的学科为软件工程和应用化学,各有6个单位撤销。此外,计算机应用技术、美术学、物理电子学和艺术学理论撤销数量也较多,各有4个。

2020年度牛顿高级学者基金资助名单公布 需提交项目计划书

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NSFC)与英国皇家学会(RS)、英国医学科学院共同资助人才项目(英方项目名称为: Newton Advanced Fellowship,即“牛顿高级学者基金”),鼓励我国青年学者与英国合作者之间开展交流互访与合作研究活动。经过公开征集,双方共受理申请118项。根据国际评审结果并经三方机构共同协商,25个申请获得批准。

京津冀三地共推“精准医学”基础研究合作

4月2日,“2020年度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启动申报。今年将围绕“精准医学研究”受理专项项目,单项支持力度60万元,专项项目由京津冀三地自然科学基金联合资助。优先资助研究领域包括:重大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和认知疾病;恶性肿瘤和难治性血液病;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项目申请人及三地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应当具有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经历;鼓励中青年科学家申报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

阿里安全面向全国高校发布“青色计划”

4月2日,阿里安全宣布面向全国高校在校生发布“青色计划”招募令,以期与高校通过科研、产品等合作方式,培养未来安全人才,填补安全人才缺口。“青色计划”是阿里安全面向全国高校年轻群体的三年人才培养计划的代号。在阿里安全看来,学校教授理论,阿里提供实战攻防场景,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安全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科技部安排3.2亿元科研经费应对疫情 立项当天即拨付

科技部资源配置与管理司司长张晓原3日透露,疫情爆发后,科技部组织全国的优势科研力量投入到抗疫一线。目前已经部署了68个应急项,安排科研经费3.2亿元。在组织方式上,当天立项、当天科研启动经费就能拨付到位。科技部迅速成立了13个部门,共同组织科研攻关组,另外还有钟南山院士的参加14个人的专家组。

科技部: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力度

科技部高新技术司司长秦勇3日表示,要进一步加大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支持力度,重点包括先进计算、核心软件、宽带通信、区块链、光电子、微纳电子、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支撑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在这次疫情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的新业态、新模式的引导和技术支撑的力度,重点包括:新型健康业、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现代物流、教育服务等,进一步发展壮大这些新动能。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出台一批支持政策和措施。

中国2018年R&D经费总量世界第二 人力规模全球首位

中国科学技术部4月2日通过官网发布最新完成的2018年中国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和人员发展分析显示,2018年,中国R&D经费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R&D经费总量接近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2018年,中国R&D人员总量达到438.1万人年,万名就业人员中R&D人员为56.5人年/万人。2018年中国参与R&D活动的人员总数为657.1万人。

钟南山获英国爱丁堡大学首个“杰出校友奖”

此前,英国爱丁堡大学新设立了“杰出校友奖”(Being Edinburgh Award)项目,候选人过百。4月2日,爱丁堡大学在官网正式宣布,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以超过90%的得票率成绩获得该奖。在提名信息中,爱丁堡大学介绍钟南山院士为“全球抗击新冠肺炎(COVID-19)传播的核心人物”“以发现SARS冠状病毒而闻名的流行病学家”。

欧洲科学院院士Michael Wakelam教授因疑似新冠肺炎感染去世

4月1日,位于英国剑桥的Babraham研究所宣布,该研究所所长、生化学家Michael Wakelam教授于2020年3月31日因疑似新冠肺炎感染去世。Wakelam在细胞信号传导领域拥有20多年的研究经验,是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员、欧洲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是使用和开发先进的脂质组学方法来确定单个脂质分子种类,以研究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的调节以及在炎症反应中的作用。

标签组:[问题疫苗] [肺炎症状] [肺炎的治疗方法] [肺炎疫苗] [幼儿疫苗

上一篇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届董事会第二十二次临时会议决议公告

下一篇2020年中国药物临床试验分析报告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