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求私人资助
原标题:新加坡“文艺复兴”16年:"文化沙漠"到"文化之都"的转身
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规划”(Renaissance City Plan)是新加坡进入21世纪以来,借助文化建设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规划。通过这一计划的前两个阶段的努力,新加坡极大提升了自身在艺术活动、文艺欣赏、博物馆建设等文化建设方面的水平及能级,并成功地借助文化建设,有力地吸引了人才、资金,提高了国际关注度。目前,新加坡正努力通过这一计划,推动“文化艺术全球城市”(Global City forCulture and the Arts)的建设。
一、“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缘起与发展阶段
1999年,在对21世纪城市发展战略的研判过程中,新加坡政府意识到,艺术与文化在推进城市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跨越中具有重要作用。新加坡政府认为,为了在21世纪与其他全球城市及区域竞争,应当加大对城市文化的投资,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从而在与对手城市的竞争中取得先机。为此,新加坡内阁于当年批准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以完成上述城市文化发展目标。到目前为止,这一计划已进行了三个阶段。以下分别介绍前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1)“艺术的全球城市”——“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一阶段(1999-2005)
1999年,新加坡政府制订了第一个“文艺复兴城市”的五年计划:每年向国家艺术委员会及国家文化遗产部拨付1000万美元的专项资金,以强化新加坡的文化“软件”——即文化的能力、受众与活跃度等。该计划的目标是将新加坡建成为“具备艺术特长的全球城市”,即通过艺术与文化,使新加坡成为一座具有就业、生活、娱乐吸引力的魅力之城,惠及每个新加坡公民的知识与学习水平,为文化的基础性发展提供国家支撑。
该战略力图通过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充分利用,达到以下几个目标:
1)提升新加坡文化艺术的整体活跃度
2)建立受众群体
3)建设专业化的本土艺术人才库以及发展艺术型企业
4)提升新加坡作为艺术枢纽城市的形象
为达成上述目标,具体措施如下:
1)为主要艺术型企业提供1-2年的重点资助;以培训资助、奖学金、助学金等方式,为艺术家及艺术团体提供资助
2)进行艺术与传统文化建设,培育教育项目
3)增加重要艺术节的举办,如榴莲剧场组织举办的“亚洲艺术市场”项目等
(2)文化产业塑造——“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二阶段(2005-2007)
2005年,“文艺复兴城市”计划进入2.0阶段。这一阶段中,该项目被整合作为新加坡“创意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以之为契机发展艺术与文化。2005-2006年,该计划年均得到1200万美元的资助,2007年资助资金提高到1550万美元。
在第一阶段计划的基础上,“文艺复兴城市”2.0的目标增加了如下几个方面:
1)发展新艺术,提升文化产业能力
2)建立更为广泛的艺术文化与商业的伙伴关系
3)使新加坡的艺术国际化
第二阶段计划的措施包括:
1)从附加值与就业角度关注艺术与文化对经济的贡献度
2)提供商业艺术计划的激励措施
3)新加坡对艺术市场与相关国际活动的参与度,如威尼斯双年展、法兰克福书展等
4)通过核心艺术活动向世界进行新加坡历史的推介,主要通过2006年IMF和世界银行会议的举办,结合伦敦新加坡节以及新加坡双年展等活动进行推广
二、2015:新加坡“文艺复兴城市”计划3.0
2008年,新加坡在“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一和第二阶段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总结了该城文化建设在未来面临的主要机遇和挑战,包括:世界城市间的竞争加剧;社会与文化差异的压力;亚洲艺术与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趋势;新加坡社会的成熟度增加等。面对新的环境、机遇与挑战,新加坡在2008年制订了“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第三版。
计划到2015年,着力将新加坡建设成为:(1)国际人才的活力集聚地,将新加坡全球第一流的基础设施与其优越的多文化与前瞻性认同有机结合,成为全球居住排名前列城市;(2)包容性与凝聚性人口的最佳居住地,市民对多样性有普遍的认同感与欣赏度,形成积极的国家认同。为实施该计划,新加坡在未来5年中,将投资1.16亿美元,年均2325万美元。
“文艺复兴城市”第三阶段计划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卓越的文化内容
内容是艺术、文化与创意产业的核心。快速发展的新技术为创新型的内容提供了最新的平台,但核心的工作仍是将故事讲好。国家的独特文化内涵与国外人才都能为新加坡提供良好的文化内容。为了提升新加坡文化内容的层次,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
1)打造世界级的、具备强大艺术与文化提供给能力的“文化与娱乐核心区”。全球城市需要一个具有先进文化设施与机构的具有高度活力的中心区。新加坡将继续提高既有文化设施资源的水平,使其既具备世界级的亚洲文化展览与演出能力,也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亚洲原创文化内容。
2)使新加坡成为亚洲与本土原创文化内容的最佳选择地。新加坡国家艺术委员会等机构将制定全新的委托与居住计划,支持本土艺术家及组织进行艺术内容的原创活动,从而建立本土的创意工作群体。同时,相关机构还将资助东盟及其他亚洲艺术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艺术设施,在该城创造及首演文化产品。
3)进行“新加坡制造”文化产品的全球推介。通过政府间、机构间协议,使新加坡更多地参与国际会议、活动以及展示,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内容。同时,还将着力通过地方文化产品巡展、博物馆藏巡展等活动,进行文化多样化的推介。
(2)动态的文化生态
艺术文化生态体系是所有文化群体向受众提供内容服务的综合体系,其中不仅包括艺术内容的创造者,也包括艺术商业及专业服务机构。为了提高“新加坡制造”文化内容的本土与国际影响力,新加坡需要营造一个完整且健康的文化生态体系。
1)建设文化人才与文化产业集群。对于新加坡而言,吸引文化人才及发展文化产业集群的瓶颈在于产业链的形成与空间的提供。为此,相关机构首先将与经济发展部合作,将画廊、艺术商业与艺术仓储、艺术物流等专业化服务产业联系起来,发展艺术产业。同时,协调公共-私人力量,建设布拉斯-巴萨区域,作为融合创意、发展教育产业的集群城区。
2)增强艺术文化的专业化发展能力,培育艺术商业及艺术专业服务业。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更需要高等级的人才群体及多领域的专业服务业态支撑,为此,信息通信艺术部、国家艺术协会等部门合作制订了能力发展路线图,以提升艺术文化领域的人力资源和培训水平。同时,新加坡劳动力发展局制订了创意产业劳动力技能素质提升计划,以提升创意产业领域的整体技能水平及专业化能力。
3)增强文化产业与艺术高等教育和中级教育培训之间的联系。2008年,信息通信艺术部建立了新加坡艺术学院,为年龄在13-18岁之间的艺术人才提供进行深造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与文化艺术产业间的关系,大部分该校的教职员工不仅是职业教育工作者,而且是艺术产业的从业人员。
(3)参与性的社区
新加坡政府认为,文化艺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方是学生与社区,这些人群在今后将成为文化现实和潜在的受众、顾客、参与者以及创造者。同时,文化和艺术对于新加坡建立多元性的繁荣社会,形成国家认同意义重大,二者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建立参与文化建设的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提高人文艺术的普及教育。全球化背景下,在强调商业与技术职业等“硬”知识教育的同时,同样需要关注人文艺术等“软”知识的教育。因此,应使艺术、历史等教育的重点超越传统的正式教育范畴,将其扩展到非正式教育的领域。应为艺术人文教育工作者提供充分的接触本土与国际教育经验的机会,以提升其教育技能。
2)通过艺术与文化增强社区纽带作用及自豪感。具体包括:推动社区民众成为文化的参与者与创造者;增进文化对多样社区的辐射力;社区艺术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制定卓越与创新艺术区域计划;推进艺术文化团体及设施进入社区空间;通过艺术文化重塑新加坡居住环境。
3)推动更多的私人慈善与资助投入艺术文化领域。新加坡政府认为,尽管政府的财政资助将持续,但政府资金对于全球城市的长期发展依然作用有限。因此,在文化艺术领域,其成熟的资金运作模式应当是私人与民间领域共同进行资助,形成多样化的资本结构,从而推动文化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通过研究与沟通提升艺术文化倡导力。政府机构通过对文化艺术发展状况、相关收益、发展潜力的研究,公开上述相关信息,从而加强对文化艺术的倡导。从长期来看,这一倡导不仅应由政府进行,更应吸引私人及民间部门投入到相关的工作中。
三、“文艺复兴城市”计划的成效
新加坡国立美术馆
经过十余年的实施,“文艺复兴城市”计划对于新加坡的文化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了新加坡文化艺术的国际认知度
由于蓬勃发展的文化景观,新加坡在众多国际排名中被认定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榴莲剧场、亚洲文明博物馆、新加坡艺术博物馆、国家博物馆等文化艺术机构、展览与演出被《国际先驱论坛》、《时代周刊》等国际著名媒体广为报道。新加坡艺术节成为亚洲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节之一,吸引参观者达60万人。
(2)极大增强了文化艺术领域的活力
该计划实施最为重要的成果就是塑造了新加坡的艺术人才群体,特别是表演艺术群体。1996-2007年,新加坡的艺术公司及群体从400家增长到800家,翻了一番。同时,艺术活动数量大幅提升,1996-2007年,新加坡艺术表演与展览活动数从6000场增加到27000场。在经济方面,同期文化增加值从5.57亿美元增加到9.78亿美元,从业人数从1.6万人增加到2.1万人。
(3)提高了艺术与文化的需求与欣赏水平
从受众角度看,民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极大提高,1996年,仅有1/10的民众至少参加1次艺术活动。新加坡传统关注指数从2004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90%,即90%的新加坡民众认为保护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同时,87%的民众认为新加坡的历史与传统有助于其增强自身的归属感。从需求角度来看,民众对艺术文化产品的消费迅速提升,2003-2007年,新加坡年均艺术表演票销售量均超过100万,2007年更达到150万张,仅榴莲艺术中心一家的销售额就达3900万美元。
(4)国家自豪感与自主性得以确立
新加坡的文化艺术成为国家自豪感的重要来源,以榴莲艺术中心为代表的艺术中心及博物馆体系成为国家形象宣传与旅游宣传的重要标志。仅榴莲文化中心年均吸引参观者就达到600万人,其中30%是旅游者。在社区层面,文化艺术的参与度也得到了提升。2007年,超过13万学生参与艺术相关的活动,新加坡青年节成为所有学校积极参与的战略性活动。同时,私人及民间部门不断提高对艺术事业的支持。2003-2007年,民间的文化资助达到4000万美元。同时,贷款、捐献等财政渠道对于艺术的支持屡创新高,2007年,金融部门对于艺术事业的贷款达到1.81亿美元。
来源:国际城市观察
- 推荐阅读 -
点击下面链接,查看往期美文
京东员工被裁后哀叹:优化后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每月还要还贷款_工作
2021-03-07
2021-03-03
2021-03-02
2021-02-23
「打造十大千亿产业集群」九江:亿元“文旅贷”助力文旅产业发展
2021-02-06
B站投资青藤文化;三七互娱牵手电竞俱乐部AG;《有翡》定档12月16日
2021-02-04
六年级上册语文三单元作文.急用.快关于《关爱》的500字左右,新的。
2021-01-30
小额分散,无需穿透—银保监会大额风险暴露正式发文简评(附文件全文)
2021-01-27
2020-11-02
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