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是如何通过伪造文化来欺骗年轻人的?

首页 > 时尚 > 奢侈品 > 正文 2020-08-19

发表自话题:怎样可以快速借到两万

朋友!还记得这件衣服吗?

优衣库×Kaws 联名款

这件T恤官方售价¥99,发售首日在全国范围内被抢购一空,最高时每件被炒到¥1,000 左右。图中人是我一个朋友。

优衣库×Kaws 联名款遭疯抢,可怕的不是粉丝,是人心www.shejipi.com

由图可知,价格降低->销量增长,反之亦然。

图中的大三角形代表着整个市场的消费潜力,蓝色矩形代表着商家可以获取的利润。理论上商家所做的一切操作最终目的就是让图中蓝色面积足够大,蓝色部分面积越大商家的利润便越高。

接下来我将与你联手站在商家角度一点点蚕食整个市场,我们的目标是使图中蓝色部分面积达到最大,最好能填满整个三角形。准备好了吗?先收藏一下别走丢了,知乎APP经常崩溃。


假设我们正在卖一款风衣,成本是¥100,定价¥600,此时很有可能部分有钱消费者心理价位是¥1,000,我们相当于「损失」¥400,也就是图中黄色部分「消费者剩余」;

反之,有部分消费者心理价位是¥400,他们会感觉这件风衣很贵于是选择不买,我们相当于「损失」¥300,也就是图中红色部分「无谓损失」。(因为只要售价高于成本商家就乐见成交)

当然,也有部分消费者心理价位在¥100 以下,而我们不能做赔钱买卖,所以无法成交,也就是图中底部白色的梯形部分。

理想状态下,我们将「消费者剩余」和「无谓损失」都拿到手,便可实现利润最大化,想达到此目的,我们需要知道每位消费者心理价位是多少。但消费者心理价位不可能直接问,消费者也不会告诉我们,没关系,杀手锏来了:

一级价格歧视

什么是「价格歧视」?通俗点说,就是给每位消费者分别定价,只要在成本线之上,消费者愿意出¥1,000,就卖¥1,000;消费者愿意出¥100,就卖¥100。扯淡吧!这怎么可能?

这是有可能的,最常见的价格歧视就是「划价」,一件商品定价¥1,000,消费者感觉贵,于是划价,商家慢慢试探消费者的上限,消费者慢慢试探商家的下限,最终在一个双方满意的价位成交,这是最常用的手段,称作「一级价格歧视」,其缺点是效率非常低,双方需要反复沟通确认才能成交。

二级价格歧视

既然有一级,肯定有二级,「二级价格歧视」是通过购买数量进行歧视,最常见的是批发市场,同样一件东西,一次买 100 件,就每件优惠¥5;如果一次买 1,000 件,就每件优惠¥7……这个方式非常简单粗暴易行,比如超市满200减20也属于此类。

三级价格歧视

网购中最常见的是「三级价格歧视」,不知道你是否思考过,双十一的优惠规则那么复杂,你先得攒够积分,然后买够多少钱的商品,有些商品还不参与满减,用了这个优惠有可能就不能用另一个优惠,还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开始抢……凡此种种让人不厌其烦,这究竟是为什么?

事出反常必有妖,这样做一定有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举个例子,比如这款非常好喝的蓝山咖啡(形容不来的好喝):

想想看,如果一个人费力半天找了很久的优惠券,终于以¥19.9 的价格买到了这个原价¥39.9 的蓝山咖啡,那么他最可能是什么样的人呢?首先他的时间成本肯定不高,一个月薪 30k 的人,绝无可能花半小时来琢磨怎么节省¥20,所以此人收入不会高并且对价格比较敏感,那么商家便从他这里赚取了「无谓损失」;

相反,时间成本很高的人会直接买单,他的时间比较值钱对价格不敏感,商家便从他这里赚取了「消费者剩余」。

三级价格歧视」是通过区分消费者的身份/收入/社会地位……来定价,互联网时代我们有非常多的手段可以辅助区分消费者。比如 iPhone 用户的付费意识普遍好一些、深夜在CBD附近打车的人一般可以报销所以对价格不敏感、坐飞机总是头等舱的人一般来说是成功人士……这便是有段时间非常火的话题「大数据杀熟」。使用一个应用越久,它就会越清楚你所处的阶层和你的心理价位大致在哪里。

TIPS:关于大数据有个很扯淡的设定,假设你是一个习惯给好评的买家,那么你收到残次品的概率会越来越高,因为在卖家眼中你是一个「非常好说话」的顾客,残次品优先卖给你,被投诉的概率是最低的。

我认识一个很有钱的朋友,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贵的东西不一定好,但好的东西一定很贵。那么他的「消费者剩余」在商家眼里就是非常高的。

当同样商品以高价卖给了富人,低价卖给了穷人,我们利润有了大幅增加,可事情变得耐人寻味起来,比如你怎么没给我点赞呢?

如果同一件商品¥100 有人愿意买,¥1,000 也有人愿意买,那么理论上¥100-1000 之间的价位还有一批人同样愿意买,这批人要么被¥1,000 的高价吓走了,要么用¥100 的低价买到了商品,利润并没有最大化,这作为资本家怎么能忍!于是引出我们接下来的话题:

市场空白

以下几个品牌你可能听说过:

赫莲娜,顶级品牌,价格很贵;
兰蔻,一线品牌,价格略贵;
碧欧泉,二线品牌,价格中等;
欧莱雅,三线品牌,价格略低;
小护士,末流品牌,价格很低。

除了皆为化妆品品牌外,上述品牌似乎没有什么其他共同点,买赫莲娜的人应该不会用小护士,用小护士的人一般来说也不会买赫莲娜,我把它们列在一起想什么呢?如果你不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以下信息可能会吓你一跳:

以上品牌同属于「欧莱雅(法国)化妆品集团公司」

似乎很魔幻,但它就是发生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商家需要解决市场空白的问题。


思考题 你该怎么办?
现在我们手里有一个面霜配方,这个面霜有一个功效,只要每天用,就能保持肌肤水平在18岁,无论使用者年龄有多大,且无任何副作用。生产这款面霜的成本是¥10/瓶。
你怎么给这款面霜定价?

最纯真的想法是假设卖¥20,就赚到了100%的利润;假设卖¥100,就赚到了900%的利润。写成公式便是:

我们发现只要把市场切分的足够细,利润就会足够高!也就是说理论上我们可以藉此填满这个大三角形了!是不是非常开心的双击了一下屏幕?

可消费者绝不傻,同样的东西我们卖五个价格,消费者当然选择最便宜的,有钱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为什么?有钱人不是不管什么都要买最贵的吗?哈哈哈,想知道为什么请看:

你所知道的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www.zhihu.com

历经数个不眠之夜,资本家灵机一动,对付中产阶级的办法有啦:

轻奢:跳一跳,够得着

「轻奢」看似是突然冒出的概念,但其实一直都存在,我们之前称其为「中高端品牌」。资本家之前并不看重这个市场,因为中产阶级一直以来不是中国社会主流(原因嘛,自己想吧),轻奢品牌一直以来都是富裕阶级不屑买,低收入阶级买不起的尴尬存在。

随着中产阶级慢慢成为社会主流,「轻奢」概念正式提出,一夜间很多品牌改头换面为轻奢品牌。不得不承认轻奢是非常棒的营销概念,任何品牌只要沾上「轻奢」二字,就会变得好卖。(侧面中国慢慢进入了纺锤型社会)

例3 AppStore收费策略调整
我不禁想起一件往事,最开始 iOS 系统的 AppStore 应用分为免费和收费,而收费下载的最低价格是¥6。后来有天 Apple 公司宣布收费应用最低价格调整为¥1,一夜之间¥1应用的下载量飙升。这没什么,价格下降,销量上涨,符合前面的价格/销量模型。
真正神奇的事情是,很多之前免费的应用也涨价为¥1,而其下载量居然增加了!价格上涨,销量上涨,这是千万资本家梦寐以求的事情啊!
很耐人寻味,不是吗?

不要被「轻奢」这个词迷惑,「轻奢」绝不是什么「平价奢侈品」,这个词非常有迷惑性,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是「轻」,中心语是「奢」,而我们潜意识会把重心放在中心语上。比如「书包」的本质是「包」、「香水」的本质是「水」、「风衣」的本质是「衣」、……但「轻奢」的本质并不是「奢」。

换位思考一下,比如你平时背的包是Michael Kors(一个很有代表性的轻奢品牌),有天你出门发现满大街乞丐都在用Michael Kors,第二天你估计宁肯把包扔了也不会背了。对于富裕阶级同样如此,无论这个品牌是什么,一旦中产阶级用得起,富裕阶级就不屑于去用了。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轻奢」的本质是商家为了利益最大化而开发出来占据市场的子品牌,简单说它是一个品牌等级。而购买轻奢品是中产阶级急于与底层阶级划清界限的行为。现代社会一件商品能够卖到多少钱,已经不以它的成本来决定了,支撑商品价格的更多是其背后所代表的文化。

一名富二代你觉得他平时会开什么车?回答法拉利的应该占大多数;
一名嘻哈歌手平时穿什么外套的可能性大?AAPE 会有一批拥趸;
一名白领女士可能会喷什么香水?CHANEL 占比一定非常高;……

大家的心智已被各种品牌悄然占据,每个人都有他心目中的一套品牌名录,
谈到洗发水你不会去想洗发水,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洗发水;
谈到运动鞋你不会去想运动鞋,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运动鞋;
谈到手表你不会去想手表,而是会想到【某个品牌的】手表……

每个人都迫切渴望自己能高人一等,这是人类进步的源动力,无可厚非。如果你身边的同学/同事都在用三线品牌,商家会拿出二线品牌告诉你买下它你就高人一等。可这样的攀比进行下去受益的永远不会是进行攀比的人,只会是对我们进行价格歧视的商家。

最后,配不配?还是能不能?

冷眼观瞧,价格歧视是一种劫富济贫的手段。如果同样一件商品富人花高价买,穷人花低价买,商家都能赚到钱就会更愿意生产更多更好的商品供大家消费,这样整个社会福利是有所增加的,所以不要对「价格歧视」有偏见,我们真正应该警觉的是「消费主义」。

什么是「消费主义」?通俗讲,就是让那些不具备相应商品消费能力的消费者去消费。

打个比方,假如你想坐飞机去国外旅游,你配不配坐头等舱?

我想答案应该是「配」,只要钱给够,当然我们每个人都「配」坐头等舱。

那么我再问你,你能不能坐头等舱?

这个问题可能要看你的薪资水平,假设你月薪 5k,我想你应该不会认为自己「能」坐头等舱,头等舱的价格很高,可能会花掉你几个月的薪水,而我们的目的其实不是在飞行途中多么舒适,我们的钱完全可以花在目的地的其他娱乐项目上。

而此时我拍摄一条广告片,内容是一个人平日里被客户各种刁难、生活中充满各种不顺,有次出门旅游机缘巧合航空公司给他升了一次舱,他发现头等舱里超级美好、座位非常舒适、还有超级周到体面的照顾(大概就这意思吧,我也没坐过),最后放一条字幕:出门旅行,劳碌一年的你,配得上一次头等舱。
也许下一次你坐飞机旅行时就会想:去TMD,老子要坐头等舱!

这便是「消费主义」经常会拿出来的洗脑手段,他们常常会把「能不能」的问题,用「配不配」来问你。你明明配得上用大牌包包、你明明配得上用更贵的化妆品、你明明配得上坐更舒服的沙发、你明明配得上过更精致的生活……

我希望你做一切消费行为之前先问问自己能不能买,如果答案是不能买,那么如何做才「能买」。或者关注我,让我慢慢告诉你如何才会变得「能买」。

永远别问也别听别人问你配不配买,给那些这样问你的人一个大耳刮子才是你应该做的。

To buy or not to buy? That's a question.

我想能看到这里的你,不会再那么容易被商家欺骗。

如果你觉得写的还可以,不妨双击屏幕点个赞。

要是已经点了,何不顺便关注一下呢?

关注一个优秀创作者,就像是用一块钱买了辆法拉利。

宋小狮www.zhihu.com

标签组:[消费主义

上一篇借了2万,只还1万!怎么办!昭平法院助力解决纠纷_调解

下一篇在闲鱼上卖什么东西比较赚钱?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相关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