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有困难怎么求助捐款
近来,宣传老人捐款的报道几次出现在网络上,看得让人心酸,让人担心。
最早是2月10号,人民日报发了一条新闻说,重庆有一名87岁独居老人为武汉疫情捐出了她30年积蓄,一共是20万元。
我跟我妻子说起这件时,内心全是惊讶与不解,甚至也透露不满:87岁独居老人、30年积蓄、一共20万元?这貌似并并非一个高兴的、值得报道的事情——应该当场婉拒,相劝。
当我们看到老人的住所时,我感觉我的看法是对的。只要是人,是肉长的心,都会震惊、泪目——
只见她那狭窄而杂乱无章的房间里,四面墙上全是广告纸,一张已看不出形状的床特别让人心酸;还有一个灰不拉叽的破沙发,也不知用了多少年,是不是别人丢弃不要的;最刺眼的是那张摆满瓶瓶罐罐的桌子,见证了老人有多节省;再看顶棚上唯一的一盏灯泡……
老人家竟然生活这样的环境中,就跟低保没区别(许多吃低保的人都比这强)!怎么忍心收下她这笔存了30年的积蓄?
把这种人的善款堆放在大仓里,某些慈善机构里的某些人,你们不觉得内心有愧吗?
而这样的事还远不止此一个特例。事实上,从疫情爆发开始,各地就不断涌现出老人捐款的消息。
杭州市有这样一位管道梳理工人,2012年退休,多年来积攒了十万元,全部捐了。在捐赠完这些钱后,老人的卡里只剩下13.78元,让人愧颜呀。
老军人,给武汉捐赠了一万元。老人是广东省的一位老兵,在这个时候穿着绿色的军衣,来到村委会,给武汉捐款一万元。
一位将近一百岁的老阿婆,捐款1000元给社区人员买口罩。坐标晋江市,今年98岁的老阿婆,自己用的口罩却是自个用白围巾缝制而成,却把自己兜里的1000元捐给社区,让他们买些口罩用。
因为已98岁高龄,行动很不便,手脚已经微微颤抖,还依然记得:最近口罩紧缺,很多人都没有口罩戴。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掏出1000元,让儿子去捐给社区,买口罩给更多的人戴。
社区人员到了老人家里从老人手里接到1000元的时候,老人还很自责,觉得自己捐的太少,没有办法帮到更多的人。因为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老人还为自己没有办法帮到更多人而感到有点内疚。
当社区人走的时候,老人还说:人人都会平安的,都会有福气。
93岁老人捐款一万五。泪目:老人的钱也不多,其中的五千元还是问自己的女儿借的。
致敬!这位老人是一位退休老兵,自己也不富裕,但他仍然要给防疫一线的人捐款。老人说:人民群众的困难在我思想里面就是我的困难。
这位老人于甘肃省金昌市,在2018年还获得了中国好人榜。她义务打扫社区36年,给武汉灾区捐出了自己辛勤积蓄下来的全部五万元。
她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老人退休的这三十几年里,她义务给社区打扫卫生36年,曾给贫困地区的孩子与老师编制袜子,拿退休工资资助过贫困山区学生上学。
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被采访时她就说:一定要用到抗击疫情最前沿,国家有危难,每个人都应该伸出手来,国家大事重要还是个人重要啊,我觉得还是国家重要!
这些老人们,老党员们,他们捐出的是自己的全部积蓄呀,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但真的不提倡老人捐款。
还有一位退休工人扔下50万现金转身就走,说再难也要支持武汉,希望捐款能早日送到武汉——
两个百岁老人凑齐一万捐了,都是自己的退休金——捐款时,类似的话又出现:本以为能多凑点,但今天去取只有这么多了,别嫌少……
还有拾荒老人,到银行捐出一万给武汉!我真的不想再看到这样的报道了,也不希望宣传这种老人捐出自己的毕生积蓄,更不希望某些人去动员或号召这样的老人们前来捐款。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本来捐款是人人都有义务的,但我不主张老年人把自已所有钱全捐出去。老年人本身就疾病缠身的,需要用钱的地方多,你这样全捐出去了,看来是好事,但病来如山倒时,需用钱怎么办,结果还不是子女来承担,无形之中给家人增加了负担,也给社区增加了麻烦,所以适当捐点表示一下心意就行了——可视情况只收其中部分,或十分之一,劝说收回大部分。
他们更是弱势群体,有的原本很需要我们捐款扶助。可能他们的毕生积蓄对于抗“疫”物资,不过是九牛一毛。可对于他们个人来讲,或许是后半生的重要经济支柱。
平时买棵白菜都可能会货比三家的老人呀,省吃俭用好不容易存下来的这点钱,见国家有难,一狠心全都捐出。
比起某些传说中的“讹人的老人”,还有某些在后方“作妖”的某二代,发国难财的奸商……相比之下,天上地下!此时,最应该站出来捐款的是你们及你们的老子。
真真不忍心要这样的钱,他们以后的生活怎么过呀?老人的心意可以收下,捐的钱还是看情况退回吧,老人起早贪黑的不容易啊!大家觉得呢?
上一篇:心系困难职工 “爱心捐款”暖人心
下一篇:捐赠不是给困难的人,心寒确无奈
2021-03-06
2021-02-02
晋江开展“党员互助”捐款活动 7月起推行困难党员住院医疗专项救助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
2020-08-06